今夜,我们听谁说相声?

日期:2015-08-04 18:41:11 作者:张晓东 信息来源:大河网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核心提示第七届“中部六省曲艺大赛”曲终人散。在颁奖晚会上,姜昆、戴志诚为河南观众带来了相声《乐在其中》,而河南笑星范军也登台亮相,说了一段《十分精彩》,逗得观众合不拢嘴。

  相声虽然不是河南的“特产”,但河南人对相声的热情和追捧相当热烈,每次德云社来郑演出,场场爆满。外来的相声巡演显然是满足不了河南观众的胃口。为什么咱们看到本土演员说的相声越来越少呢?河南相声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咱又能去哪儿看场精彩的相声演出呢?

  传统的坚持

  “面阔五间大瓦房,一道金匾挂山门。”“嗬!我们家就是气派。”“匾上四个大字:收费五毛!”“我们家是公厕啊!”7月24日晚,尽管能容纳50多位观众的郑州德乐相声社剧场里只有十几位观众,但台上两位相声演员仍卖力地抖着包袱。

  四方的八仙桌,出将入相的小舞台,观众一边嗑着瓜子,一边喝茶,听着台上穿着长袍马褂的演员说相声,让人觉得新鲜。“我们算是郑州唯一一家还在坚持说传统相声的小剧场。”今年58岁的德乐社当家人范清堂是洛阳人,2011年来郑州创办了这家德乐社,4年时光,酸甜苦辣,唯有他自己知道。郑州原先也有几家想打造成专业的相声小剧场,但都惨淡收场。

  “除了周一,每晚都有演出,但上座率不好说,有时候能坐满,遇到刮风下雨、高温桑拿天什么的,能来一二十位就算谢天谢地了。”范清堂早年学的是京剧,后来师从天津刘文亨先生说相声,目前德乐社的十几个演员,说的都是传统相声。

  “段子包袱都不算陌生,但来这主要是图个气氛,在剧场和家里不一样,感觉乐能放声大笑,大家一起笑,在家里闷头看电视,突然大笑,那有点傻乐。”郭先生一家四口是第一次来捧场,感觉还算满意,“能打个70分”。成都的刘先生来郑州出差,当晚是被朋友拉来“感受感受”的,“没想到郑州还有专门的相声园子,虽比不上北京天津的,但很有特色。相声我听过北京话的、天津话的、唐山话的,这还是头回听河南话的。”

  相声,不是河南的“特产”,但河南人不是不喜欢相声。河南人爱乐,爱幽默,有人说,河南人的幽默是一种“闷骚”。这话未必准确,但河南人方言俚语中夹杂着的那种欢快、自嘲和逗乐,透露出的仍然是一种对乐的追求。

  “相声是源于京津地区的,但我们的相声就融入很多河南方言,南阳话、商丘话、郑州话,还有‘河普’(河南普通话)。只要观众听着得劲,那就中!”范清堂对传统相声的坚持已有4年,但他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据范清堂介绍,德乐社从创办到演出,得到了同样热爱相声的一位投资人的大力支持,光靠演出的收入是撑不起这个园子的。手下几个徒弟和演员收入并不多,支撑他们的,只是对相声的热爱。“我就不信,上亿河南人,找不出几个爱听相声的!”范清堂叹了口气。

  本土的发掘

  打造河南人的喷空

  郑州唐人街文化广场的井台茶坊并不大,7月25日下午3点,记者和几十位观众坐在小马扎上,不知道接下来会表演什么。

  随着一声醒木拍响,身着唐装的陈红旭坐在长桌前,面带神秘地说:“今天的喷空,我先给大家喷一喷。喷啥呢?就喷喷一个世界性难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作为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获得者,陈红旭的表演相当见功底,一段类似单口相声的脱口秀把观众乐得前仰后合。

  “我们这个地儿叫喷空,喷空是河南方言,聊天的意思,北京人叫侃大山,四川人叫摆龙门阵,陕西人叫谝一谝。喷空儿虽为聊天意思,但比聊天热情、豪放。大家都来这喷,都来这放松!”陈红旭说,每周六下午,喷空演出两个小时,风格自然,没固定的演出舞台,柜台里、茶台前……观众不知道下一个表演者会在哪里出现。表演喷空的演员被观众戏称为“喷壶”,喷壶会有一定的准备,也可以自由发挥;听众兴致高了,还会给喷壶“出题目”,甚至还有观众主动要求上台:“我给大家喷一段儿!”……现场气氛热烈,其乐融融。

  从去年5月到现在,喷空已“喷”一年多了。河南坠子、戏曲、评书、快板等也会在这里表演,但最受欢迎的还是相声。因为搞笑功力深厚而被观众称为“大喷壶”的相声演员余泽洋很喜欢这样贴近观众:“在舞台上和在茶坊说相声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体验,在这儿,你能和观众近距离交流,夸张点,观众打个哈欠你都能听见,他皱眉你能看见,所以这既要求我们说得更投入,也要求我们根据现场反响随机应变。”

  这些年来,陈红旭搞过相声、小品,还拍过喜剧电影,2006年他创办了“一二一喜剧坊”后,就一直想把河南本土的幽默元素搞起来。“相声不是我们本土的东西,你得把河南人的幽默展现出来,后来就想到民间俗话说的喷空,它有相声、小品等诸多喜剧元素,我就想把这个挖掘出来。”陈红旭的心很大,尽管把喷空打造为一种新的幽默艺术形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他觉得总有一天会得到更多人认可,因为喷空“比相声更随意,比评书更生活,比脱口秀更文化,它是面对面贴近观众、接地气的幽默”。

  多元的融合

  单口相声的网络生存

  第一次见到史不凡是在7月3日晚上,新人民剧院进行首场演出。被网友称为“毛子哥”的史不凡坐着电动车上了舞台,在一片“摩的摩的;老师,走不走”的应和声中,毛子哥演唱了曾在网上火爆的河南方言说唱歌曲《我是不是恁哥》。

  两周后,在一家咖啡厅和他聊天时,记者总是不由自主地问:“史老师,这事你怎么看?”史不凡笑了笑:“还是叫毛子哥吧,大家都习惯这么喊,我也习惯被这么喊。”

  毛子哥原是科班出身的相声演员,师从李金斗,在第四届CCTV相声大赛上,他的相声《品相声》因模仿易中天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不过,真正让毛子哥被河南老百姓广为熟知,还是那首神曲《我是不是恁哥》。

  “根本上,这是一种单口相声或脱口秀,融入了歌曲、MV的多种现代的表现形式。”毛子哥侃侃而谈,“为什么它这么火?我觉得原因很简单,就是接地气。它讲的是咱郑州的一种底层小人物,没事喝酒拍胸脯说我是恁哥,有事就窜得没影了。大家身边都有这种人,也都认识这种人,一听,哦,太熟悉这种人了,所以才会那么喜欢,才会在网上有上百万的点击率。”

  《我是不是恁哥》原本不是一首歌曲,是毛子哥在烩面馆、小吃店转了无数次,从生活中找到了灵感,写出的一段单口相声,“后来机缘巧合,改成歌曲,火了。我还有一首《摩的摩的》,大家更熟悉,就是写郑州满大街拉客的摩的,更有郑州味儿。”

  毛子哥喜欢搜集、创作那些原汁原味的东西,不管是说出来还是唱出来,老百姓都感到亲切,都更容易接受。至于传播的方式,既然更多的年轻人喜欢多种多样的接受方式,那在相声中融入其他喜剧或非喜剧的元素,再通过网络传播出去,就是一种更为与时俱进的变化。

  毛子哥半开玩笑地说,他的路子并不具有复制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做出的这些改变无疑是相声这种喜剧艺术的网络化生存的另一种方式。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