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传统说书人:传统曲艺面临传承困难

日期:2013-03-08 21:45:56 作者:长城曲艺网编发 信息来源:长城曲艺网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有着700多年历史的马街书会于农历正月十三在河南省宝丰县拉开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说唱艺人把各种传统曲艺带到了马街。在这些曲艺形式中,河南坠子以其浓郁的地域特色在百年间得以流传和传承下来。然而如今,年轻人嫌收入低、艺人老龄化等问题导致了这种传统曲艺在河南民间传承困难,一些老艺人感慨坠子即将失传。

  从正月十三到十六,在河南宝丰县城南杨庄镇马街村应河东岸的田野里,到处都是说书的台子。由于在河南本土,前来表演河南坠子的艺人并不在少数。一把坠胡,几片简板,张嘴就是动听的韵律。但是,记者在现场发现,这些民间艺人年龄层普遍偏大,生活来源半农半艺,大都已经表演了几十年曲艺。

  据了解,河南坠子于2006年5月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南坠子源于河南,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艺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结合形成,约有一百多年历史。流行于河南、山东、安徽、天津、北京等地。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坠子弦”(今称坠胡),且用河南语音演唱,故称之为河南坠子。从酝酿到形成,一直在民间流传,保持着朴素的乡土风味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来自平顶山市郏县的李结实告诉记者,他家三代说书,从祖父一辈开始,就一直以半农半艺的方式维持生活。他从13岁开始学坠子,14岁开始登台演出,几乎每年都来参加马街书会,至今已经坚持了将近40年。与他搭档说表演坠子的艺人,也都是差不多年纪。

  “我主要是唱坠子,表演了这么多年了,也收过一些徒弟,现在有的当了木料场的老板,有的开了饭馆,反正都已经不干这一行了。他们都觉得靠唱戏收入太低,维持不住生活,就纷纷转了行当,这手艺也就撂下了。从事这个行当都要从小开始,因为小的时候记性好,接受能力也快,但是现在的年轻人也没耐心学习这些老东西了。”李结实对着记者说出这番话的

  在书会现场,有一对说坠子的耄耋老人吸引了记者注意。他们都来自平顶山市宝丰县,拉坠胡的康守望今年73岁,主说的康自立也有72岁高龄。据康守望介绍,他们在一个村子,都是自小学习坠子,由于生活变动,也不太以此为生,只是处于真心爱好。

  “我从不到20岁就开始学坠子了。那时候就是真的喜欢,村里也有老艺人,就跟着去学。现在我觉得坠子要传承下去,太困难了。最大的原因还是不挣钱,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效率高的,宁可去做生意,我自己的儿子都去开饭店去了。再这样下去,等我们这些老的都去世了,坠子怕是要失传喽!”康自立边回忆边对记者说道。

  今年30多岁的孙素芳是康守望和康自立现在为数不多的弟子,她在农闲的时候跟随两位老人学习拉坠胡和基本的唱腔。她告诉记者“我小时候,在村里经常有机会听到老人们表演坠子,我喜欢听《隋唐演义》、《杨家将》这样传统的剧目。现在很少能听到了,村里一些老人都去世了,年轻人又不肯学。我只能趁农闲的时候学,年纪也大了,学不成什么样子的。”

  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对于传统曲艺的传承和发展问题,有着自己的见解。她说道:“过去的时候,但凡困难的地方都养说书人。因为穷,农忙之外,得靠手艺。老百姓懂书,所以才听书。我觉得当地人应有两点思考:一是建设一个文化园遗址,让百姓知道这是一个传承了700多年的说书的地方;再是在马街留下一支不走的长期说书的演员队伍,而不是只在正月里说几天书,艺人们就都离开了。”(完)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