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弦书

日期:2012-05-05 20:42:33 作者:吕武成 信息来源:中国曲艺志 河南卷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因三弦为其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南阳地区称三弦铰子书,尉氏、兰考一带叫仪封三弦,洛阳地区加入扬琴伴奏后称洛阳琴书,豫北安阳则叫三弦平。流行河南全省及山东、安徽、山西、河北等省的部分地区。
据南阳三弦书艺人袭长义(1895一1962)、王国栋(1914一1963)听其前辈人讲,三弦书约于明未清初形成。另据三弦艺人张明川(1908-1983)和侯书凡(1919-)二人的溯师求源,清乾隆四十年前后南阳已有三弦书的演唱活动。沈大楼(张明川上溯四代的师祖)、何老窝(侯书凡上溯三代的师祖)即是当时的艺人。有人曾据南阳三弦书一唱众和、喧闹奔放的特点。认为它可能是受到明清之际流行于南阳一带的弋阳腔(高腔)的影响。
三弦书初期称为腿板书。其演唱形式是一人左腿缚节子板(即腿板)怀抱三弦自弹自唱自击节奏。基本唱词为七字和十字句。从艺者全为男性盲人,行艺中也与人卜卦算命“断子平”。因而。人称瞎子腔。清初,豫北谓之盲词。
乾降五十七年(1792)。新野县沙堰镇三弦书艺人冯国兰使用铰子(单片小镲)击节演唱。不久,传子冯玉勤和冯跃勤。冯跃勤声音嘹亮,唱奏自如,在沙堰一带享有盛誉。此时,南阳一带已有三皇会活动。沈大楼曾在三皇会上夺魁,称为”书状无”。三弦书艺人尊奉天皇、地皇和人皇为祖师,并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三皇会。主要内容是敬祖师、评艺和整纪。
道光年间,郏县纸坊村三弦书艺人苏平安被誉为“响八县”。咸丰四年(1854)高小娥使用大鼓三弦伴奏,在洛阳一带行艺,因说书诙谐风趣而享名。此外,南阳县林天章,方城县龚一圈,唐河县来先儿,密县袁庄黑泉沟的赵升堂及其弟子桑景荣、徐有,中牟县邵岗乡孙庄的孙纯阳(绰号大架子)及其儿子孙海旺等,均为当时较有影响的二弦书艺人。
同治五年(1866)。中牟县邵岗乡盲人王老套〔绰号摇头王)演唱《五女兴唐传》极受欢迎。该书是他叔父王祖尧(秀才)改编整理,成为王老套走一处响一处的拿手书目。同治八年(1869),郏县孙集村的王水福(苏平安之徒)十五岁便已出名。因其艺精书价高。并常演《王金豆借粮》,人称“王金豆”。光绪七年(1881),武陟县北郭乡贾作村的盲艺人武风阁在该县驰名。并与一女盲人结婚,婚后,妻子随丈夫习唱,夫妇同场献艺。
三弦书由于流行地区不同和艺人演唱风格不同,形成了不同支派。
仪封三弦书因兴于仪封(今兰考县的仪封乡)而得名。道光十五年(1835),尉氏县水波乡的李建瑞(1800-1885)因科举屡试不中,便学唱三弦书白娱。他通音律,善诗词,对仪封三弦的音乐唱腔进行革新,并广收门徒传授技艺,使仪封三弦在豫东一带兴盛一时,如孙白妞、连宝山、高德新、靳亮等都是李的得意门徒。他们不仅在尉氏、开封、兰考、民权、鄢陵、扶沟等地演唱。还到许昌、中牟,长葛、密县、宝丰、鲁山等豫西一带演出。所唱曲(书)目多由李建瑞整理工。如《梅花篆》、《刘通勋赶花船》、《刘理顺私访》、《小老鼠告状》、《四十八个半》、《卖丫环》等。同治年间,在兰考唱仪封三弦的还有马永奎行等人,常演曲目有《水湿兰阳》等。
仪封三弦书用木面小鼓三弦伴奏,分大仪封口、小仪封口。唱大仪封口用铰子和八角鼓,唱小仪封口主要用三弦和铰子,多为一弹一唱的二人班,演唱者时站时坐。唱腔有“三腔四送”、[平板]、[叹腔]、[紧打慢唱]、[老八句腔]等。其一唱众和的接腔较之南阳三弦书幽雅婉转。演唱者和伴奏也“说二话”,抖“包袱”。
洛阳琴书是三弦书流入洛阳加入扬琴伴奏而得名。道光年间,孟津县王金升(小名王磁耐)已擅此艺并传艺其子王水定、王中华和王中立,同治八年(1869)。洛阳琴书艺人曾到山西省曲沃县行艺。光绪十四年(1888),王水定兄弟班在济源县大峪街庙会上演出,王水定唱的《武松炸会》使两台大戏的观众和演员罢戏听书,一时“王水定说书赢大戏”的佳话传遍济源。此时。偃师县邙岭乡洛阳琴书艺人吉德声也饮誉豫西。吉曾中文举,演唱之余,免费为人疗疾,故人称“琴书举人”和“琴书医生”。
洛阳琴书的演唱形式基本有三种:一是演员一手敲琴,一手击擅板坐唱,另有四弦等乐器伴奏;二是演员手持铰子或八角鼓站唱,伴奏者敲琴打板、拉四弦;三是演员腿缚节子板,自拉四弦坐唱。有平腔、谢腔(快扎板)、一唱众和的接腔等,演唱者与伴奏不“说二话”,且表演幅度较小,唱腔朴实。
三弦平,因主要唱三弦书中的平调而得名。流行于豫北汤阴、浚县、安阳、濮阳一带,清未余福泉(1886-1960)较有影响。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