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评书

日期:2012-06-02 22:29:57 作者:吕武成 信息来源:中国曲艺志河南卷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又称评词、评话、说书。濮阳一带因其无弦乐伴奏称“说旱书”,南阳地区因艺人多说黄天霸的故事。则叫”说黄天霸的”。因时代和地城的不同,其称谓也各异。流行河南全省各地。
河南的评书渊源,可溯至唐宋的说话和讲史。北宋早期。汴梁街头已出现讲史者。崇宁之后,汴梁讲史、说话日趋活跃。元、明时亦有说书的记载。
说书至清代有了进一步发展。清道光年间,新蔡县李永明拜师程教章习说评书,咸丰年间李永明课徒授艺。同治、光绪年间,评书在周口、开封、许昌、漯河,南阳、信阳、洛阳、商丘、陕州和睢阳等地均有演出。周口的王国斌擅说《水浒传》,人称“水浒大王";韩同仁以《封神演义》称誉,听众送绰号“封神祖师”。还有开封的老关爷、摇头风、王亭、苏先儿、魏先儿、穷孙张(说《明清忠烈》)、里城王(说《绿野仙踪》)、寿张马(山东寿张人。说《张文祥刺马》)、老马玉堂、老张先儿、李学等,均是当时名家。其中尤以李学影响最大。他不仅精于《三国》,还擅说《永庆升平》和《七侠五义》,因而,在开封收徒最多。此外。杞县的魏兴隆,南乐县的金铎(自山东流入),永城县的郭自谦(原为大鼓书演员)。禹县的汪新记、程金华、李学义及王子敬(盲人)等,均为各地有影响者。
河南的评书多以河南方言说讲,其中少数艺人照本说讲,称“揭页子书”。早期艺人多为坐讲,以干净利落的“口风”、喜怒哀乐的表情、抑扬顿挫的声调和精、气、神说讲故事。间以醒木、折扇、手帕、木棍(称“量天尺”)渲染气氛。多说长篇大书,又叫“蔓子话”。讲究“四梁八柱”、“明笔、暗笔、倒插笔”和“条子、赞子”、“书串”等技法的综合运用,尤重悬念,如“栽桩拔橛儿”、“挽遣儿结扣”、“卡坨分回”等。河南评书艺人多用“活口”(条子、赞子、书串除外》说书,因而多数书目只有书纲,又称“梁子”。一部书能否说好,运用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的“变功”,至关敢要。此外,河南评书艺人尊奉道教邱长春为祖师。并于清末建立开封长春游艺会,多由评书艺人担任正副会长。
民国以后,河南大部分城镇商埠、集市码头都有了评书演出,仅开封相国寺便有三十余位艺人竟技,其中佼佼者则属李学弟子段润生和马俊亭。段润生长于“揭页子书”,人称”三国状元”、”活岳飞”。马俊亭善说《水浒》、《彭公案》和《七侠五义》。均拥有一定观众。二人分任开封“长春游艺会”正副会长,收徒传艺,培养新秀。其弟子马明堂(即小马玉堂)以短段见长,善说《聊斋》中的《马介甫》、《陆判》、《长亭》、《聂小倩》等。周明元以《绿牡丹》、《绿野仙踪》、《三门街》称著。邱大成喜用赞赋、书串,同时还把武术套路融进表演之中,倍受听众厚爱。他的《彭公案》、《西游记》、《五女七贞》曾在开封名噪一时。此外,曾与段润生搭伴演出的王福堂以“四方日”叫绝。在《永庆升平》中,说帝王将相时用“京口”,说江南人用“蛮口”,说陕西人用“陕口”,说山西人用“西口”。形似声肖以假乱真,尤博听众赏识。与此同时,周口的孙杏林擅说《济公传》,人称“活济公”,西华县的姜华堂以“揭页子”说《史记》为长。禹县的赵相臣,鄢陵县的董相臣,永城县的郭自谦等,皆独步一方。
民国二十年(1931),北京评书艺人纪侠生首次到开封演说《雍正剑侠图》。纪用京音,口齿伶俐。身段招式干净利落,书新艺新,场场满座。自此,开封说剑侠书日盛,《江湖奇侠传》、《蜀山剑侠图》、《青衣女侠》、《燕子李三》等书先后出台,并向河南各地传播。受剑侠书影响,评书的表演也有较大进展,不再拘于坐讲,而是吸收一些戏曲的表演身段和武术的套路动作,生动形象地来刻画书中人物。如祀县青年评书艺人楚至刚在开封说剑侠书便极受欢迎。但在说讲中也出现了一些脱离书情,胡指乱划和胡“拍”(拍身、拍桌)乱“唉”(模拟击打声的口技)的格调不高的表演。
民国三十四年(1945)后,评书艺人的交流日渐活跃。太康县的昊慎动常到外省演出,人送绰号“响五省”,段润生弟子邱大成到安徽毫州,众称“皖北三绝”之一。继之,毫州的洪天觉、界首的纪万春、马家芳等也先后驻足开封。纪原唱河南坠子,后改说评书,技艺精绝,不仅说讲《月唐》、《南宋英烈》等传统大书,还说新书《啼笑因缘》。马素芳为评书女艺人中之翘楚,擅说《青衣女侠》,颦笑皆具魅力,后定居郑州,井与马仲山、马少臣合称“郑州三马”。
评书的传统书目约有八十余部,经常演出的约有五十余部。自清代以来,河南的评书书目主要为讲史、公案和剑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评书艺人积极参加学习和整理改编曲(书)目的活动,提高了政治觉悟和文化家质,主动停演了一些内容不健康的剑侠书,并对传统书边演边改,去芜存菁。此时期,许昌市的孟治法、王干臣,开封市的段绍周,洛阳市的戴耀庭,郑州市的赵发林、王国宝和号称“河南三英”的朱子英、吴志英、赵忠英等皆是较有影响的艺人。朱子英以《七贞宋八义》见长,吴志英以《青城十九侠》称誉,赵忠英则把《七侠五义》改编成长篇评书《包公云霞》,成为赵家拿手书目。除此,赵忠英还总结了其师吴慎动和他本人的说书要领与技法,对“四梁、八柱”,各种书扣作了新的分类和解释,对评书的创作、改编、整理及评书艺人的说表均有一定的启迪。
1957年河南省文化局举办首届曲艺、木偶、皮影会演,出现了一些改编的新书选回和片段。如赵忠英的《洋铁桶》,龚相臣的《驳贫占富光》和于清臣的《吕梁英雄》等,皆在会演中获奖。1958年皮城县范乃仲创作的新评书《小技术员战服神仙手》以及他另外创作出版的新中篇评书《清风寨诱敌》、《烽火十三寨》等,也都产生了较好影响。1963年后,全省曲艺界掀起说新唱新高潮。河南省文化局曲艺工作委员会抽调评书艺人和创作人员共同编演新书《林海雪原》和《铁道游击队》。在此影响下。各地也先后改编了《红岩》、《烈火金刚》、《野火春风斗古城》、《平原枪声》、《敌后武工队》等书,使河南评书书目新旧比例发生了显著变化。
“文化大苹命”中,评书活动基本停止。有影响的艺人多遭批斗,有的致死,有的流落街头。。纪万春在相国寺卖大碗茶。王国宝靠爆玉米花为生。
1978年后,文艺政策得到落实,一些评书艺人又重操旧业。因多数书场在“文革”中改为他用,纪万春便开办家庭书场。演说《伍子胥》、《南宋英烈》等。各级文化主管部门也通过办学习班或以师带徒培养新人。如禹县的帖俊荣(女)。唐河县的张明全、姚英敏(女)。商丘地区的胡晓亭、潘化民等均初露头角。驻马店的何宪伦、张荣华创作的《三打乌龙镇》由鞍山市曲艺团的评书演员刘兰芳改编并在电台演播。范乃仲得到平反后,又创编新书《山猫嘴说媒》,受到好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由于评书艺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流失严重,城市中的演出场地又几近绝迹。加之影视、歌舞等艺术形式的冲击,年轻一代说书技巧不精。且缺乏叫座书目等原因,评书艺术的衰势逐日明显。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