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灯溜子

日期:2012-07-04 22:00:56 作者: 信息来源:中国曲艺志河南卷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地灯溜子又名灯扭子、放溜子、花鼓灯或豫南花鼓。流行豫南罗山、新县、光山、潢川、信阳等地。

地灯溜子即是地灯中的放溜子,以丑角为主,有“无丑不成溜”之说。因而,放溜子在地灯中占有重要位置。据新县陈店乡三壁村喷呐艺人张厚瑞、张厚曾口述,他们上溯四代传艺师是该县上叶湾的高立福。此人不仅精于唢呐,且是玩灯放溜的能手。清嘉庆年间已享名陈店一带,学艺之始当在乾隆年间。信阳县平昌乡陈店村东北有一小井,井边石碑记载此井为道光十二年(1833)花鼓班捐增所修。陈店村花鼓班当时的名丑陈四也是放溜子的行家。

地灯溜子由一至二人演唱。一人时,头系黄巾,敲击小花鼓说唱,两人时,一人饰女角,称“头家”、“花鼓娘子”、“腊花”,简称“梳”,着小旦戏装,持扇、巾或打小锣。另一人持两根短棒或鼓槌,击鼓做丑,称“丑家”、“花鼓腿子”,因身挎花鼓,也叫“挎”。基本有两种演唱方式:一种以唱为主,唱中有说,插科打浑,载歌载舞,并有造型动作。唱腔为单曲反复体,多为民歌小调。主要曲目有《秧麦》、《打六望》、《顶椅》、《劝赌》、《纺线》、《卖桃子》、《绣荷包》、《亲家母顶嘴》等。另一种则以说为主,有散说、韵说。散说用地方方言,韵说类似顺口溜、数来宝,要求语言生动明快、诙谐幽默、逗人发笑。说至一段时,起唱一、二句,一唱众和,锣鼓伴奏。唱腔多用【旱船调】,主要曲目有《勾鸡》、《说扯白讲扯白》、《昨日无事去赶集》、《一个大姐黑又黑》等。地灯溜子的传统曲目约一百多个,全是短篇和喜剧性的曲目。此外,即兴创作,出口成章,语言俏皮,更是放溜子艺人的一项重要基本功。

清末民初,光山、罗山、新县(原属光山县,民国二十一年建经扶县,民国三十六年更名为新县)等县地灯班盛行。新县沙石乡杨提盛,光山郑希慈,潢川谭守衡、牛三道,商城廖明初、黄少杰、廖家林等,均为当地有名的溜子艺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仅新县就有职业溜子艺人二十余人。如邹定益、易德贵、周启正、柳祖富、杨伯先、胡胜会、张世金、方忠权等,他们不仅演出于光山、潢川、罗山、商城、信阳、息县等地,还到湖北李山(今大梧)、黄安(今红安)、麻城、应山、孝感、黄陂等地的农村集镇演出,每年演唱都在三百场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县、罗山等县文化馆和专业文艺工作者,对地灯溜子的音乐唱腔和传统曲目进行了挖掘和整理,剔除了表演和内容的低级庸俗成份,创作了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对一些以说为主的曲目,丰富了它们的唱腔曲调。即不仅用【旱船调】。而且还采用了【站花墙】、【逮壮丁】等曲调;同时,还增添了二胡、三弦、唢呐等弦管乐器伴奏。如罗山地灯女演员林芝梅和陈有才创作的《三个媳妇磨婆婆》。方育生创作的《划着划不着》等现代地灯溜子曲目,演出后均受到欢迎。1978年,信阳地区文化局举办民歌调演,罗山李家顺创作、秦六波和刘明德演唱的现代地灯溜子曲目《计划生育好》在信阳市工农兵剧场演出,收到了良好效果,使地灯溜子由地摊走上了舞台。19811982年。新县冯九畴改编的现代曲目《路遇》,由新县山区文化工作队演出,分别在地区和省的会演中获奖。1983年,罗山地灯溜子老艺人、放溜子能手毕家称编演的《计划生育莫动摇》受到好评,并刊发于罗山县文化馆主办的内部刊物《农村俱乐部》第四期。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